EV、充電樁遍布的不遠未來 仍有產業新議題
是德科技(Keysight)日前在自駕車與電動車的圓桌會議中,描繪未來3~5年,電動車、充電樁大規模擴充,會是個什麼樣的場景。
與會專業人士提到,愈來愈多人購買電動車,將使公共充電設施更為普及,居家充電也將隨之增加。充電的商業模式也將跟著更為創新。
未來電動車是個行動的雙向電池,不但可賣電到電網、還可以與隣居、遊客共享電力;趁低峰時間充電以降低充電成本、或由自家屋頂太陽能電力供應。
目前主導鋰電池供應的亞洲市場,已有不少創新模式。例如越南的VinFast以出租電池,來降低車主初期購車的門檻。而亞洲鋰電池公司也積極出自家品牌到全球各地。
隨著全球各國積極投入鋰電池產業,再加上技術快速進展,預估未來新車的續航力將明顯增強。在電動車、充電樁普及的未來,值得注意的是,整個產業的發展是否真的依循初衷,節能、減碳、還有如期為地球帶來更好的環境?尤其是綠色製造,鋰電池材料來源是否正確?是否有做到正確鋰電池回收等。
業者補充,地緣政治讓諸多鋰電池材料供應出現分流與紛爭,先前鈷的爭搶與飆漲,讓盛產的南非當地員工,面臨強國剝削的爭議。另外,廢棄鋰電池造成環境污染等也隨電動車普及而放大,均為目前各國積極投入的議題。
就歐洲市場來看,在新能源車獎勵政策落實下,歐洲有信心在未來3~5年達到電動車普及。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,俄烏戰爭帶來的能源危機是最大顧慮,擔心未來電動車的使用成本不減反增。這些發展仍需要政府的介入,才能走向好的未來。 就馬來西亞經驗來看,公共充電站不足限制電動車普及,政府正研擬適合發展制度。
因此,政府介入協調,公平調整、部署基礎建設,顯得重要。當基礎設施需公平均衡發展,使用後可激勵及引更多人投入,而不是愈用愈挫折。